第522章 文籍如山
有了这个经历,沈哲子怀疑历史上桓玄篡位改简为纸,应该也是受不了排山倒海涌来的的那些竹简木牍,索性从权从变。毕竟江东本身原材料不乏,造纸业也是兴旺发展,实在没有必要再使用简牍。
但就算已经改成纸质的典籍,单单吏部送来的便装了几辆大车,数十口大箱子。看到如此大的阵仗,沈哲子心里已是叫苦。他那三个属下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张鉴本身就是管理图籍的清职出身,御属许诵则是做惯了文案长短的县尉,另一个周牟一口气憋了数年之久终于得以任事,做什么都是充满了干劲。
这三人配合,倒是极大的为沈哲子分劳,称得上是合格的下属。但面对堆积如小山的文籍,凭这几人之力,也实在难以短期内完成。
要继续招人!
沈哲子也曾经有指挥数千人的经历,并不满足于东曹如今小猫两三只的局面,于是一个请示发到太保府。过不多久便得到了批复,太保府又给他开出了十名文吏的名额,但却只给了两个正式编制的俸禄。
果然无论在什么年代,没钱就没尊严,沈哲子如果只是一介穷公府属员,就算不愿意,也只能受制于太保府抠搜作风,自己撸起袖子来干。可是对他而言,能够用钱解决的那都不叫事,拿着太保府给的批条,直接扩招了三十个人。
他家虽然不是什么文化高门,但也毕竟有积累,大文豪、大墨家找不到几个,但如果只是抄抄写写、整理文籍,百十个人还是能找出来的。所以,一时间东曹内就连扫地的都是识文断字,必要时丢下扫帚,拿起笔来就能挥毫如飞。
随着大量人员的加入,原本预计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区区几天时间便做完了。乃至于署内分配的纸张笔墨都不足用,还是沈哲子私掏腰包补足了。
东曹的资料库很快建立起来,原本各官署的原件自然要物归原主。吏部作为最大宗的支援对象,沈哲子也要亲自登门去拜谢。要知道他这个官职的职事能力高低,就是建立在资料是否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连候选者家世如何都不知道,他又能举荐鬼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