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登此昆吾虚
这两种物质相生相成,本该同时被人发现,可凶徒们偏偏鼠目寸光,又只敢让人质们前去探查,最后空守着宝山几十上百年都没能发现秘密,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
江闻眼中这处石洞似乎具备某种魔力,能够让特定物质在其中出现变化。
石钟ru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的碳酸钙淀积物,本该具有石头坚硬的特性。在神秘力量作用下变成针状的碳酸钙晶体,互相之间作用到薄如刀片,锋利无比。
而铁剑本质上是一种铁碳合金,本身容易被氧化,特别是在山洞这种潮湿阴暗的环境里。但在神秘力量的影响下,随着铁剑外表被缓缓侵蚀殆尽,最终变得韧性极佳,就连江闻都难以拗断。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奇特,即便以江闻浅薄的化学知识分析,此时也隐隐约约找到了某种共通特性——碳酸钙变得锋利无比,铁碳合金变得坚固结实。
碳酸钙、铁碳合金。
按照置换反应来推算,应该是钙与铁这两种元素,被某种东西感染,替换成某种能与「碳」极为亲和的物质,乃至于彻底改变了它们原本的性状面貌。
江闻现在已经怀疑,石窟岩洞中应该是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微生物,能够吞噬并转化特定的物质,可惜他现在手里没有显微镜,否则一定会好好观察一下其中的奥妙!
元楼子停住笑声猛然站起,指着地上的锋利碎石,朝着江闻笃定说道。
“相传「昆吾之刀」用之切玉,如切泥焉,老夫原本以为此刀根本不存在,如今看来倒是歪打正着找到了了!”
江闻扭头看老道士在一旁发疯,自顾自回忆着他所说的「昆吾刀」是什么玩儿。
《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时,西戎献昆吾之刀,火浣之布,其中昆吾刀切玉如切泥,火浣布投火而除垢,乃是神异至极的宝物。
这两种宝物本来都被当作传说,直至近代石棉纤维纺织工艺成熟,世人才明白所谓「火浣布」,应该就是石棉布的前身。
而「昆吾刀」的存在与否,一直却未有定论,比如刀剑爱好者魏文帝曹丕就在《论典》中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样的刀根本就不存在。
近代有人将「昆吾刀」推测为混有锋利解玉砂颗粒的陶轮,通过比玉石更为坚硬的解玉砂打磨,从而切割坚固的玉石,并与神秘的「刻玉」技法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个推测尚存疑问,因为古砣工迹和解玉砂痕,在上古玉器上并不少见,古人不至于如此少见多怪,更难以解释从良渚玉器到战汉时期都存在的、细如毫毛的游丝毛雕。
比如良渚玉器神秘的阴刻线,密度最紧者1毫毛之间居然刻划了4-5条阴线;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也是密如毫末令人震惊,无论微距放大多少倍,都只能找到“尖锐器”游走特征的轨迹,难辨砂痕,无法用砣具施以解玉砂的工艺来雕刻了,反而更像是用一种神秘的“尖锐器”所刻制,而且硬度要远远要大于玉石才行——
这更加让人怀疑切玉如泥的「昆吾刀」真实存在。
比如《山海经》说“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上古的铜合金刀剑两千多年出土后锋利无比的例子是不乏的,所以用这样的铜合金制成雕玉的昆吾刀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时也有人提出质疑,古人应该是用荸荠、明矾、蟾酥和癞蛤蟆等物质混合蒸煮,将玉的硬度直接降低一至二度,此时再用刻刀雕刻自然有如切泥。
可问题是这个办法由于药物改变了玉石的内部结构,使用“软玉法”雕刻出来的玉石,保存时间有限,几百年后可能发生变质,根本达不到古玉传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