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从怵惕恻隐说起
文初吉让人拿来一本《孟子》,找到《公孙丑章句上》。张达中逐字逐句地给刘慧明讲解起来,何欢也在一旁补充,完全是一副童子启蒙的架势。
二人讲完之后,张达中总结道,“此四心,乃五常之端也……”
刘慧明突然打断道,“铁翁,仙翁,我有个问题要问,孟圣前面提了怵惕恻隐,为何后面只讲恻隐之心,而不讲怵惕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怵惕之心该怎么解释?”
张达中和何欢都愣住了,他们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文安之眉头紧皱,一言不发,已经入定了。
刘慧明又道,“见孺子将入于井,发出来的第一个念头,究竟是怵惕,是恻隐?”
文安之仍然不答,张达中道,“是恻隐之心。”
刘慧明又问道,“假如要落井的不是那个小孩儿,而是你,你会生出怵惕之心还是恻隐之心?”
何欢道,“应该是生出怵惕之心。”
张达中也点头同意。
刘慧明又道,“那为何孟圣偏偏说了恻隐之心?”
张达中道,“那是由于在旁观。”
文安之突然道,“自己落井就生出怵惕之心,见别人落井就生出恻隐之心,此理不通。”
文初吉道,“推己及人也是说得过去的。”
何欢道,“学生以为,人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才会生出恻隐之心,而事关自己就只能生出怵惕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