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将星云集
或许普通士兵训练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送上战场当炮灰了;可是炮兵、飞艇兵,这些技术性兵种就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了。
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都没有能力200万军队,现在就半条命的奥斯曼,要动员200军队怎么看都不靠谱。
外交大臣乔治面不改色道:“数字是夸张了一点儿,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奥斯曼政府的决心。
要知道奥斯曼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全民皆兵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他们七八百万的人口,还是有希望凑出两百万军队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帮助。一旦进入全民皆兵状态,奥斯曼国内的生产基本上就废了,以他们的国力支撑不了多久……”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打断道:“爵士,这次近东战争非比寻常,维也纳政府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掉奥斯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斯曼帝国生还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在我们在他们身上进行投入,根本就不可能收回来,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
战争是吞金兽,即便是大英帝国财大气粗,也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不!”
“这怎么能是浪费呢?”
乔治解释道:“没有了奥斯曼做缓冲,我们就要直面北极熊和双头鹰。
可以想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印度保卫战就不远了。
奥斯曼人已经准备拼命了,我们只要资助他们一批物资,奥斯曼人就会竭尽全力的挡住双头鹰和北极熊。
与其将大量的钱花到印度保卫战上,不如用更少的资金扶持奥斯曼……”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泼冷水道:“前提条件是奥斯曼人能赢。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让印度保卫战提前爆发外,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财政大臣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看好奥斯曼人。一旦输了战争,奥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颠还没有让维也纳、圣彼得堡承担债务的能力。
甚至因为赞助奥斯曼的行为,引发了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缔结瓜分印度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