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半生毁誉非痴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
邵安听到了皇帝的叹息,似乎也被他影响,不由说道:“这些年,多谢圣上栽培。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如何,我都永远记得您的恩情。”
“没有朕,或许你会过上寻常百姓的生活,娶妻生子,读书耕田。你本该平静的一生因朕变的跌宕起伏,要是重新选择,你还会来安王府,还会去科举入仕吗?”
“会。”邵安想都没想的回答道。其实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时常回想起当初做的决定,蓦然发觉像他这种不安分的人,选择那条路则是必然。
况且,如果不入安王府,他又如何与哥哥相遇。如果不入仕,他又如何去帮助哥哥实现封侯拜将的梦想。
“你果然不是后悔的人。”皇帝笑道,“当年那一役,你也不曾后悔吧。”
那一役,自然是指让邵安流放两年的那一战。这是他们君臣二人第一次谈及那场昔年的大败。这根刺压在皇帝心中,压在邵安心中,压在当年所有知情人的心中太深太久了。他们从来都不敢提及,不敢触碰。唯有离别在即,皇帝才会开诚布公的,如同像谈论天气一般,轻松的提起。
邵安也笑了,他点头:“是的。明知是错,即使再来一遍,我还是要选那条路,一直走下去。您……就当我固执吧。”
邵安是如此的骄傲而固执,他一直都坚信着自己的判断。皇帝也明白,当年邵安提出的战术的确是最佳的。然而却没想到,敌人也正巧盯上那儿,提前埋伏在那里了。败,只能叹一句,时也命也。
皇帝却并没有恼怒,平静的说道:“朕知道。这么多年了,你可曾说过一声‘我错了’?你的倔强,朕领教过多次,不在乎多这一次了。”
时隔多年,他们心中的刺终于拔出。君臣二人,相视而笑,一笑泯恩仇。
※※※※※
李洪义的案子拖了又拖,就是无法审判。而市井的流言蜚语又甚嚣尘上,甚至传到了朝中大臣的耳朵里。相信的有,不信的也有,一时间很多人都在同情李洪义,鄙视邵安手段卑鄙。然而这些争吵都传不到邵安的耳朵里,或许即使他听到了,也会是一笑了之,不屑辩解。
一个多月后,邵安终于可以下床走路,不用再待在宫里了。皇帝亲派陈公公送他会相府,然而邵安却先来到了大理寺衙门,称是来为李洪义作证的。裴绍钧受流言影响,狐疑的看着他,不知道邵相打算为李洪义脱罪,还是一言将他打死。
然而律法严密,裴绍钧不能无故拒绝证人上堂作证。此次堂审简直是惊动了京城上下大多数官员,他们都第一时间来到了大理寺门前,打算听听邵安有何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