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你来我往 技术分析和技术分析
丛澜言辞犀利,她的新闻热度翻到了第一,对这番混采区的视频记录,网上褒贬不一。
随后,丹尾千佳在翻身了一个3Lz的情况下,得到了她的分数。
,目前在出场的10位女单中,排名第四。
教练对这个成绩还算认可,赛季初刚磨合的新节目,P分上不去……算了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丹尾千佳开朗地笑着,她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
“我想上70分呢,教练!”她说着。
教练点头:“好!这个赛季我们共同努力!”
丹尾千佳:“嗯!”
之后再出场的两人表现则是不如人意,分到第二组的人要么是已经在Sr里比过几场,有不错的排名和成绩,要么是Jr时就表现卓越成绩优秀,但这两人却还不如第一组的。
一人摔了个连跳没补上,空缺被标记了BO减分;另一人则是单跳空成了一周,损失颇大。
女单最后排名出现,丛澜第一,桑莹第二,尤朵拉·汉森第三,丹尾千佳第四。
当前最新WR,丛澜的。
·
北京时间门10月21日下午,女单赛后五小时,冰舞赛后三个半小时,于17:00分,在接连不断的技术分析、赛后分析帖子中,更新了一个综合性质的“SA女单短节目一览”。
这个帖子的名字,叫做《从2018年第一场SA女单短节目看的真实意图》。
楼主的ID叫做巧克力蓝莓,她同时也是蓝莓酱的朋友,这次的文章分析中用到了不少后者的现场图。
——主要是裁判席评分过程的记录性照片。
*****
巧克力蓝莓:
我可以明确给出总结,就是一场来自ISU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围剿,受害者包括但不限于丛澜。
我就是丛澜粉丝,这个从ID里便可以看出来,你可以认为我的分析偏向丛澜,但你不能否认我所道出的事实。
*****
这个总结过于意简言赅,在放出来以后,尚未更新分析内容的前提下,就已经引起了十几层楼的赞同。
出乎意料的,暂时没有反对的声音。
因为现在活跃的都是观看过比赛的冰迷,她们亲眼见到了ISU针对着丛澜的明晃晃恶意。
男单比赛之后就有人提过这些,但因为沐修竹等人不像丛澜似的,粉丝这么多、影响这么大,所以闹起来的范围也不大。
现在,“打分不公”已经上了热搜和各SNS的榜单了。
破了花滑的圈子,外界也知道了,一个蝉联两届冬奥冠军的女单,这次的打分有着很大的问题。
*****
巧克力蓝莓:
我再简单说一下goe是怎么加分的。
新规则里各个技术动作,除了自由滑里的ChSq这个编排步伐以外,其余的技术动作加分,都是按照裁判给分x10%xBV+BV,来计算的。
唯独ChSq,它因为不需要定级,固定分数就是3分一个动作,所以裁判给分1的时候GOE是,5的时候是,也就是每个分段在分。
另外,今赛季新规定短节目里只能将一个跳跃放在加分阶段,这个区间门里跳跃的GOE不是按照倍数BV的乘积来算,而是原BV的10%。
简单来说就是,丛澜3A的BV是8,如果九个裁判去掉最低最高分,其余七个的均分在GOE+5,那么她就可以得到+4的GOE,这也是3A最高的GOE加分。
如果七个人的平均分是+,那么丛澜的GOE就可以得到的分。
以此类推。
我再重申一下,短节目在现有规则之下,不算加分系数的话,最高的技术配置BV是分,其中——
跳跃3A+3Lz+3F+3Lo,是分;
旋转姿态多,但最后三个也就是++,是分;
接续步四级满分;
这样,按照+5的GOE系数来做乘积,那么短节目七个技术动作的GOE满分是分。
(连跳只能是连Lo,所以3Lo的BV不算进GOE的乘数里)
是远远超过三分制时代的。
*****
她提到不加系数的TES是因为,新规则之下的GOE整体而言增加了不少。
在温哥华冬奥前后分作了两个阶段,之前是三周跳四周跳满分3分,两周跳满分,一周跳满分1分;
之后就增加了系数,3A及以上的跳跃才是满分3,其余的都是要更低一些的。
两个阶段中,总的GOE是不同的,后者要少一点。
当时,规则修改后,女单短节目最高配置的满分,七个动作加起来也不过是的GOE。
也就等于,丛澜在她过往八年所得到的WR,凭借的是被减少后的总GOE(sp和fs),但她要破的前辈们的WR却是在TES总分更多的情况下创下的。
很早之前就有人提过,丛澜这个行为类比一下,就像是在超难的卷子里,学神考了满分100,超越了隔壁学校得分99但卷面分满分是110的学霸。
*****
巧克力蓝莓:
是我们对这个规则的命名,ISU并不承认COP这个名字,但whocares。
的所有成绩都被封存,WR也早就被高高地捧在历史顶端,哪怕是平昌冬奥之后水到爆炸的全面打分世锦赛,一堆人有了他们的PB,但终究没有人能超越丛澜的三个WR。
澜神,就是这么来的。
我想说的是,的GOE满分,看上去只比多了分,实际上,早就有技术粉对之进行深挖,发现这其实是变相扩大了裁判的权限范围,将其左右的区间门都延伸了。
我的总结是:它非常有利于压缩优秀选手得分、帮助优势国籍选手。
是的,有人说,大家都增加了,那等于又重新到了同一个起跑线。
·然而,事实呢?
刚结束的比赛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在时代,一场GP里可能只有两三个人得到5+的总GOE,仅仅一人可以有7+的总GOE,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有三五位7+,甚至一般水准的可以9+,还有11+的。
·这又代表什么呢?
这表示,运动员的水准在不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裁判给分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我们的印象里,分数高就代表着技术水平佳,节目内容好。
可实际呢?
已经结束比赛的JGP系列,目前依旧是Jr的小女单们,去年SB成绩的短节目和自由滑总GOE与今年对比如下。
☆来自欧美组的:
1小姐(RUS)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fs增长率%;
2小姐(USA)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fs增长率%;
3小姐()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28%,fs增长率%;
☆来自其余国家的:
4小姐()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fs增长率-%;
5小姐(JPN)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fs增长率-%;
6小姐(KOR)
去年短节目,自由滑。
今年短节目,自由滑。
sp增长率%,fs增长率%;
短节目的官方最高GOE同比增长%(技术配置3A),如果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为什么有人增长率是40%,有人是负数?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每个赛季选手们的技术水准不一样,或者她退步了。
所以以上数据,是基于SB和小分表的情况挑选出来的,不存在一场失误过多但是得分赛季最佳、另一场分数高。
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吧?
我只列举了少数几人,但有个xxxx网站是我们冰迷自己创建的分数对比分析网站,在里面可以针对每个运动员的所有成绩得到你想要的各种图表,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全面性的数据分析,总不至于是我恶意挑选故意去贴合自己结论做出来的吧?
另外,我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赛季末ISU裁判给分大放送,很多运动员的PB与SB都在世青赛里得到的,那真的是一场极为宽松的给分。
让人害怕。
分数的同比和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来这个运动员不同赛季的表现高低,如韩国的6小姐,刨除规则影响的因素,她这个增长率已然是技术动作有了极大的进步,才能拥有的变化。
但恕我直言,很多人是没有这样“极大的进步”的。
可基本上,有名有姓被寄予厚望的这批运动员,在两个规则中得到了大批量的40%的进步。
这说明了,至少在运行中,它是利好运动员得分的。
尤其是在状态下,更有力。
两年都有场次的人不算多,如果以“几乎同等失误”为条件来对比去年和今年的两场比赛,那么,也有大部分人可以得到这样的分数增长。
然而,欧美组普遍的20%-40%的分数增长,放在其余国籍的运动员身上,是少见的。
众所周知,欧美组与非欧美组的参赛人员数量差异极大,一场JGP里女单35人,可以有近23人都是欧美组,没办法,欧洲小国太多,积攒起来就是一个可怕的基数。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对比前十名、前五名,范围缩小了,欧美与亚洲选手的比例可以接近1:1。
在这种情况下,欧美选手的40%幅度增长,要远远多于亚洲选手。
三个欧美选手,对应的是一个亚洲选手。
这是Jr组别,之所以要对比她们,是因为目前结束的A级赛事里,只有JGP的数据量还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