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104章
齐筝和黎允珊带着更为详细的材料去和柠檬基金负责接洽的人见面。办公室在纽约,地点看上去倒是比较正规。
这段时间,柠檬基金陆续给好几个创业者发了邮件通知,想要进一步了解项目可行性。齐筝她们不是B大唯一的幸运儿,所以她尽力把每一个细节都准备充分。
这对她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工作时候去面试都没这么紧张过。”黎允珊走进电梯前深呼吸了几下,她之前在国内一家大型广告营销公司工作,也算是见过场面。
齐筝一路上话不多,偶尔紧张,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完善计划书里的每处细节。她模拟着待会基金负责人会问哪些问题,她应该怎样阐述才能把这个项目呈现得更好。
黎允珊见她不搭腔,凑过去低声问:“齐筝,你当初是怎么被沈总挑中的?面试是不是过三关斩六将那种?”
齐筝的工作经历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但具体细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问的。
齐筝回忆了一下:“她没怎么为难我。”
黎允珊习惯了齐筝这种云淡风轻的说辞,好似对什么都挺看淡的。基本没见过她极尽夸张形容过什么,除了刚开学时的低沉。
其他时候,齐筝都是这样淡然的状态,还挺让人羡慕的。
见到柠檬基金的负责人,很意外,竟然是个华裔。
“布朗先生,你好,我是齐筝,这是我的合伙人,黎允珊。”
在创业计划书的团队介绍中,已有详细说明,齐筝并未再赘言。对方似乎也已经了解过,对于她们的到来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齐小姐,黎小姐,很高兴看到两位的创业构思。我们认为虽然目标市场比较小,但值得深入挖掘和经营,有一定发展空间。”
听他这么说,齐筝心里自然高兴,但她也没有表现得过于明显。
“这次请你们过来,是想进一步了解你们对于这个项目的看法,尤其是项目的前期阶段你们打算如何执行。”
布朗的问题围绕着项目的实施,似乎并不在乎这个项目是否能够盈利。
“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留学生,经历过短期内跨越不同文化环境的生活。两国之间的文化、生活和教育模式都有不小差异,对于人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齐筝说着,布朗则认真听着。
“很多人是到了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去面对,尔后强迫自己接受,缺乏适当的转换时间与方式。但每个人的性格与能力是有差别的,并不适合强行调整,处理不当其实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心理崩溃,情绪焦虑或是放任自流,放纵生活等等。”
这些,的确在某部分低龄留学生身上集中出现。
布朗身边也有过这样的同学,但他没有过跨文化环境的生活经历,无法做到齐筝那样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