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
你如果遇到的话,那你不是天才,便就是亿万富翁。
李成志想了想,自己即不是富翁也不是天才,那只有主动出击了。不然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何时才能遇到令自己如此心仪的对象。更何况机不可失,失不在来。临分离别时,他说道:“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咱们做个朋友。”
刘静怡微微一笑,报出一联串数字:“130********”。
李成志会心地一笑,随即说了一句:“谢谢!我的电话是:131********,以后有时间了常联系。”
“不客气”,“再见”!
“再见”!说着便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理。
第三章善与恶
这一天,李成志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时间飞快的流逝,他在图书馆不知不觉,直到肚子不争气的咕咕叫,借了两本书,便匆匆离开。
出来以后才发觉,天已经全黑。已经入了初冬,寒气袭人,但他的内心却无比的火热,丝毫没有感觉到一点冷。看着夜色下匆匆的行人,马路对面的高楼亮起了耀眼的灯光,他加紧脚步消失在如潮的人海中。在这冷漠的城市,冷漠的人群中穿行。在这林立的高楼中,没有一间是属于自己的家。但是当他踏进这个城市的那一刻,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安个家,可是在这里安家又谈何容易。
他回到自己租住的房间里已是十点多钟,漱洗完毕,他躺在床上思绪如潮。思考着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纵横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辉煌成就文明与腐败堕落相辅相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围绕着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过一场大辩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先天因素(性)在人性发展中的一定作用,更强调后天因素(习)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告之说:“食色性也。”
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人性不能理解成“饮食男女”一类的本能。因为这些本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先天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
而旬子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就是说人性是邪恶的,人们表现的善都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构成两种对立的见解,也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来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一样,支配着中华民族,影响几千年至今。
人性是善是恶,至今也没人能说的清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是肯定的。
小偷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赖以生存。
自从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浇铸成辉煌的果实时。就有一部分人,即不想劳动也不想付出,那么果实从那里来呢?那只有一个办法,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偷或抢,或变成不劳而获的小聪明,大骗子。
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不耻和唾弃。弄不好坐牢是小,杀头是大,没了吃饭的家伙,不死也活不了。然而今天小偷这职业十分火爆,当然也十分猖獗,光天化日之下,出手行窃。围观者不在少数,竟视而不见,让人寒心,都暗于庆幸自己没被偷。真是大错特错,其实下一个被偷的目标就是你。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只要有机可乘,小偷便会顺手牵羊,你不知不觉中便成了猎物。
古人云:“破财消灾”。现代求生之道,则其倡“明哲保身”。这就是现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正是这种思想和心理才导致了,小偷越来越放肆,越来越胆大越猖狂。
正是小偷把握了人们的这种弱点,屡次得手,这也正是人性中的弱点。不是那一个人所独有,而是人类所共有的。但是小偷们的未来,一般都比较悲惨,不是被人唾弃,就是被社会所遗弃,关在铁笼子里度过残生,直到生命结束,看来蛮悲苦的。
“不要说你有多么得牛,总有人能拾掇了你”。
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别和政府别和人民作对,不然的话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别后悔莫及,那可怪不了别人。
猛然间,李成志想起了自己初中时一位班主任曾这样说过:“人活着往往不光是为自己而活,好多时候往往是为了亲人朋友或着为理想而活着。人要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
其实每个人都活得都好辛苦,遭受着这样那样的煎熬和困惑,即是很辛苦很困难,也要坚强地度过每一天,每一秒。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去面对。
总之,活着比什么都好。
老子的《道德经》中写道,“人要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以达心理的宁静”。
不然总会有一天,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自己栽在自己的手了。当你觉悟时,可悲又可气。
如果你丧失了做人的基本,一生不安。将受尽良知的折磨与心理煎熬,何乐而为,何乐而生呢?
李成志暗暗高兴,自己把这些看似模糊,乱如麻的问题,想通了并有了结论,酣畅、痛快淋淋。他坚信自己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心里说不出的自豪与高兴。余兴未尽,脑海里顿时呈现出一个窈窕的少女,凹凸有致的曲线,玲珑的面孔,白皙的皮肤,一一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