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9
说,人越多越好,毕竟以实习为名目,为了降低大家的抗拒心理,最多只能让每个人下乡教习一到三年,所以轮换是难免的事。但人数如果不够多,轮换就没办法实施了。
三月,会试开考。流程还是按照以往的来,平安和赵璨并没有插手。
这一次会试,近万人中,一共只取中了一千多人。十中取一,但在近年的科考之中,这已经算是人数最多的一届了。
这还是因为赵璨推行平安的新政,增加了一部分职位,又细化了另一部分职位,所以许多事情都要有人来做,对于官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会试结束半月后放榜。又半月后殿试。
殿试考策论,赵璨给出的题目是“教学相长”。
这个题目别说是考生们,就是在场的官员也有点儿懵,不知道赵璨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以往皇帝最喜欢出的题目,就是论山河社稷,或者具体的某项政策,也算是最后一块试金石,为自己挑选接下来的政策用得上的人才。
就是安平元年那一科,赵璨出的题目也是中规中矩的。
谁能想到,他突然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偏的题目呢?可以说在场的考生之中,有六成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过,更没有半点头绪。剩下的四成之中,也不是专门针对此做过准备,不过是各个方面都不弱罢了。
负责监考的几位官员巡视了一圈之后,相互对视的眼中都含着担忧。今年恐怕有人要在殿试上被黜落了。
理论上来说,通过了会试的士子们,已经可以被称作进士了,殿试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只因从前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便会成为考生的座师,彼此之间关系勾连,在朝堂上形成很大的势力,令皇帝忌惮,所以增加了一场殿试,亲自监考阅卷。
如此一来,考过的进士们,便都可以称作是“天子门生”,那种私人的师生关系,就被取缔了。
所以实际上,除了少部分的试卷会根据皇帝的喜好重新进行排名之外,对于其他人来说,殿试只不过走个过场罢了,几乎没有被黜落的士子,除非对方御前失仪或者答出来的试卷实在不尽人意。
甚至有的时候,殿试还会专门给与某些考了几十年也没有考过会试的举人机会,让他们跟着参加,最后得到一个同进士的出身,也算是皇室恩典。
况且皇帝精力有限,说是亲自监考和阅卷,实际上一千多份答卷,皇帝根本不可能看得过来,往往由监考官选取一部分写得最好的交给皇帝批阅排名罢了。所以通常来说,皇帝也不会刻意去为难这些士子。
不过,这也不代表他们表现差了皇帝也能当做看不见。
对于毫无准备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个偏门的题目,要引经据典作出一份漂亮的答卷来,却并非易事。如果他们最后交上来的答卷太差,被黜落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当然,有人抓耳挠腮苦思不已,但也有人运笔如飞挥毫而就,这就是彼此之间的差距了。
官员们担忧不已,但赵璨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到时间之后,将答卷收上来,赵璨先将那种没有答完或者离题万里的试卷挑出来。这一挑居然有一百多份!让在场的官员都有些冒冷汗。堂堂大楚最高等级的考试,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天子门生”们却连读题和答题都不会,实在是太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