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1
但是主要的也就三种,钨合金高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半主动激光制导型固态温压弹,红外成像制导型炮射防空导弹。
脱壳穿甲弹主要作战目标是装甲单位,有效射程三千米,能够击穿两千毫米的均质钢装甲,虽然最大射程大的多,但是超过三千米的距离,精度和命中就不能保证了,一般不推荐使用。
温压弹的作战目标主要是软目标,或者各种集群式目标,在十八千米的有效射程上,落点误差不会超过一米圆周半径,并且具备很强的杀伤效果,只有永固工事才能有效抵御杀伤。
炮射防空弹的有效射程是九千米,可以通过数据链实现先射后锁,导引头的成像清晰度很高,不但可以有效识别现役作战飞机,或者飞行之中的IS,还可以正确过滤绝大多数红外诱饵。”
“你们考虑的很周到嘛,看样子主要的作战目标,就是敌IS,轻步兵,主战坦克,武装直升机,执行的是低空压制任务吧。”军代表的兴趣更加浓烈了。
还好这个时候,驾驶员已经开始了打靶,大家就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标靶上面。
首先打的就是一块装在导轨上,用120K/H速度移动的大型匀质钢装甲,模拟的就是敌地面装甲车辆,因为电磁炮本来体积就大,所以就算在炮身上面装了一个,外形和大型瞄准镜差不多的东西,也不会影响使用。
当然了,那个看似大型瞄准镜的东西,是光电火控系统的取景器,能够把数据输入封装在核心里面的火控计算机,极大的提高动对动射击的精度和反应速度。
这种类似的设计,各国不但在二代机上大量使用,例如疾风之再延的狙击步枪,某些水平低一点的三代机上也同样采用了,例如蓝色眼泪的星光系列荷电粒子炮。
在弹道计算机的帮助下,驾驶员很快就算好了提前量,然后一发脱壳穿甲弹,被从dàn • yào库当中直接传输到炮膛内,巨大的电流通过炮身上的线圈,产生巨大的磁场,带动炮弹逐渐加速,最后以4的速度,直扑目标。
轰的一声刺耳的碰撞声传来,接着就是实现准备好的摄像机,捕捉到了标靶上出现的弹孔,并且在观察员面前放大显示出来,让大家都能够直观的看到,刚刚炮击造成的效果。
被命中的标靶并么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在沿着轨道飞驰,而飞在空中的新式动力甲,则连续打出了十发炮弹,其中只脱靶了一发,现实了极高的平均命中率和击穿率。
打完了移动的装甲靶之后,就开始打远距离固定靶了,这一次就更没有什么悬念了,毕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半主动激光制导技术早就烂大街了,根本没有测试的必要。
这一次测试的是,在高干扰情况下,激光制导不能使用时,直接使用弹道解算的方式,打无制导炮弹时的精确度,驾驶员在空中和地面各打了十发炮弹,进行了一轮对比。
结论就是空中用无制导炮弹,打远距离目标就是浪费炮弹,停在地面上之后,依靠高精度的弹道计算机,倒是取得了还过得去的命中率.
看样子在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自行火炮的活计也兼了,毕竟新装备的火力不算太差,机动性还占了点优势。
最后一轮的测试,就是打飞行标靶,炮射导弹的性能还不错,是直接用现役的便携导弹改的。
攻击亚音速目标命中率极高,面对超音速靶标开始有脱靶现象,靶标速度提高到2以上时,命中率就难以接受了。
不过考虑到作战目标不包含空优战斗机,夺取制空权那是本方战斗机的活计,所以命中率还是让大家很满意的。
最后就是防护能力测试了,反正又不是非要有个女性驾驶员坐进去才能启动的IS。
为了以防万一,动力甲被固定在了支架上,然后使用有线电缆连接,远距离操控的方式读取各项数据。
第288章夏洛特的礼物
首先使用的,就是各种单兵轻武器,例如突击步枪之类的,几乎看不到护盾能量的下降。..
然后就是IS上比较常用的大口径机枪,能量下降的就比较快了,但是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最后就是开来一辆坦克,一发用电磁炮打出的脱穿,直接糊在了动力甲的盾牌上,虽然双重防护系统弹开了这一发炮弹,不过能量却直接去掉了最大值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基本上挨了一发,就会导致持续作战能力大减。
挨了第二发就接近失去作战能力了,必须要考虑尽快撤出战斗,进行能量补给,才能继续作战。
要不然挨了第三发的,妥妥的就当场要跪,毕竟一旦开动起来,能量就不可能再是满值了。
虽说是如此,但是军代表还是很满意的,防护能力和攻击能力暂时比不上最新的主战坦克,但是也完全够用了。
毕竟主战坦克的体型摆在那里,可以上更大功率的主炮和护盾,还有更加厚实的物理装甲,这是动力甲所不能比的。
不过动力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跑去和坦克钢正面啊,那是自己家坦克的工作。
欺负小国家的时候,这玩意可以横扫轻步兵,还有那些没有电磁炮和护盾的古董主战坦克。
和某些国家打高科技的地区战争的时候,给主战坦克打边鼓,做辅助效果还是很出色的。
至于对抗现在用来发动袭击的主流IS方面,新式动力甲虽然不能彻底压制,也能做到相当不错的交换比。
在加上使用了许多的成熟货架技术,产品的价格也非常的具有吸引力,综合来说装备起来应该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在和后方领导汇报了一下之后,军方当场就拍板定了下来,新的动力甲被定型为ARX-2长弓。
并且要求先小批量生产十来台,送到军队去做更加全面的测试,然后进行同步改进工作。
乐观一点的估计是,年底之前就能够大批量投产,大量装备到部队当中去,有效地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还有就是应对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