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四十章
尤其是义绝这一条,得男人杀了或者重伤女人亲人,女人才不能被扫地出门。
而且休弃只能男人对女人,女人并不拥有同等权利。更甚者,妻告夫,就算丈夫犯了重罪,妻子仍会被判入狱三年。
仅仅从这道题的案例中去看,犯rén • qī子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不告,抓住了会被判流放;告的话,则一样得坐牢,只是告比不告判得轻一些而已。
易青每写下一笔,心情就更沉重一分。
高简不时在她身边走过,偶尔故意加重脚步,她全然无视,脑子里只一遍遍闪过《户婚律》的内容。
沈三娘以前带她去易老二家,要回田产时说的那句话,又在她耳边回荡:“因为我们是女人。”
易青此时才算彻底理解,梁洄从方方面来说,都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好男人,为何沈三娘却一直无动于衷。
因为沈三娘身世凄苦,她自己脱离了苦海,却并不甘愿维持现状,结婚生子享受荣华富贵,成为拿世人眼中的有福之人。
沈三娘看得更远,心怀远大。她盼着的是改变同为女人的命运,哪怕前路荆棘坎坷,她也愿意去试一试。
易青对她来说,是女儿,也是伙伴。她绝对不是那种只盼着儿女能平安长大,能成家立业衣食无忧就满足的慈母。
如同第一场考试那般,易青在考试结束时交了卷。高简眼神如条毒蛇,不时扫向她。
易青连看都懒得看他,出了考场之后与萧山一同回了家。吃完饭睡了一晚,再次出发去贡院考试最后一场。
今天易青拿到了乙字十号的号牌,她找到座位才坐下,考官们比前两天都早,也陆陆续续走进考场。
今天的氛围更为紧张,考官与兵丁在里面走来走去巡视,再次查看有无夹带。
高简不出意外,亲自来到易青面前,指使着兵丁翻看她的考篮:“得查仔细了,科考乃是国之重事,断不能出任何的差池。”
兵丁依照命令,将易青的考篮再翻了一遍,装水的罐子也摇了摇,见无异状便准备放回去。
高简皱眉,命令道:“打开看看。”
易青神色平静,看着兵丁将打开的罐子递到高简面前,他的手才抬起来,易青突然伸手拦住兵丁道:“且等一等。”
兵丁一愣,收回了罐子,不解看着她。高简神色一变,手也悄然收了回去。
易青神情自若,朗声说道:“罐子里面只是家母给我装的清水,不过为了以示清白,还是多请几位人来,一并看得更清楚些比较好。”
有考官与衙役听到这边的异动,一起围了上前,易青扫视一圈,高简紧紧闭着嘴,脸色难看至极。
她微微一笑,先道明自己的姓名户籍,指着罐子说道:“虽然在贡院门前已经仔细检查过,不过既然高帅司不放心,我还是愿意再次接受检查,让所有人都看清楚,罐子里有无夹带。
劳烦官爷将罐子里的清水倒掉,再将罐子摔碎,这样诸位会看得更清楚,也能更好证明我的清白。”
有考官皱起眉头,不悦地道:“不过普通寻常装水的罐子,怎么能夹带进去。真是胡闹,你一摔罐子,那考场里面所有人的罐子岂不是都要摔碎来检查。”
易青客气长揖:“先生所言皆是,只是我见高帅司一定要查,为了向高帅司证明清白罢了。其他人高帅司未查,不用学我这般,我相信其他人也清清白白。”
高简神色阴晴不定,他一摔衣袖,冷冷地道:“我领着秋闱考试的差使,万不能辜负皇上的厚爱。查看有无夹带是份内之事,并不针对任何人。”
易青看向高简,面上带着笑意,干脆利落地道:“那请高帅司查看吧,这位官爷,劳烦你把罐子先给其他诸位考官看过,再请高帅司最后定夺。”
兵丁莫名其妙,捧着罐子给其他人看过之后,最后放到了高简面前。
高简只囫囵看了一眼,含糊着说道:“好了没事,大家都散了吧,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兵丁将罐子重新放回易青的考桌,围着的人散去,她坐下来,老神在在墨起了墨。
真好,高简亲自送上门来,想诬陷她,可惜她也不傻啊。
借着他的手,闹上这么一场,她的策论分数也稳妥了。她虽然人言轻微,但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二皇子。
高简只要敢稍微打低点分,都会被弹劾他是公报私仇,故意扰乱科举,加害读书人。
到了天微黑时,策论考完,次日秋闱彻底结束。
一出贡院,考生们彻底放开,换声高呼的有,痛哭流涕的有,呼朋引伴去吃酒的也有。
易青眼含笑意,看着眼前的热闹。书院同学跑上来,也不问成绩,笑嘻嘻招呼着她道:“阿青,走啊,一起去痛痛快快玩一场。”
萧山也跑了过来,哟呵一声,伸手圈住她的脖子,说道:“去不去?我早就想吃上几大杯酒,再醉一场才来得舒服。”
易青掰开他的手,抿嘴笑道:“我只想躺下来,睡上个三天三夜。”
萧山愣住,挥手让其他同学自己去玩,他挠挠头说道:“也是,被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有点累。走吧,我先送你回家,等到睡醒了之后,我再来找你玩。”
易青笑着与他走上马车,车子往前而去,萧山靠在车璧上,过了一阵后问道:“阿青,考场里高帅司是不是在故意为难你,这与小张氏来你家闹有关系吗?”
易青沉吟片刻,说道:“我不清楚,一心只管着考试。你这次考得如何,有把握拿到头筹吗?”
萧山抬起下巴,得意地道:“我觉着考得还行,至于头筹,兴许还是勉强能拿到,你呢,你考得怎么样?”
易青面色寻常,老神在在地道:“我觉着自己也能拿到头筹。”
作者有话要说:律法方面,引自《宋刑统》与《唐律疏议》。
七出:来自《仪礼·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