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
两个时辰,废弃许多纸张,就为了写他要求的一百个大字。
当然,最后孩子完成了,当时还是少年的他就露出了这样好看的笑,不,应该更好看。
再之后这件事被孩子的祖父知道,少年得以一直留在孩子身边,整整十八年。
陪着他渐渐长大,陪着他娶妻生子,陪着他登上帝位。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有他在身边。
风光时,落魄时,生死不知时,他都对他一如既往。这分情谊,甚至连他的生身之母都比不上。
他不苟言笑,他就爱逗他笑,看他脸上冰消雪融瞬间的刹那惊艳;他惊才绝艳,他就为他创造机会,让世人都知道他的好;甚至他喜欢的人,他都有心提拔,只盼着他好。
对于朱允炆来说,苏白生是生命中最特别的存在。他盼着苏白生待他,亦如是。
“小生,你我相识快有二十年了。”朱允炆目光飘远,面色温和地说,“你可曾想过永远在我身边?哪怕只有一刻也好……”他说的是“我”,而非朕。
苏白生看着他,认真地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有的。”
朱允炆看着苏白生,释然一笑。
******
朱允炆纵然再心软,到底是一国之君,就算他再信任苏白生,也得让他身后的众臣安心。
在多方拉锯下,最终商定,苏白生和江池宴可以走,家里的人却不能全带走。
朱允炆叹息一声,目光放在庭中的腊梅枝上,淡淡地说:“小生,如果没记错的话,你名下应有一位嫡子吧?听说年前配了袁侍郎的独女?大宁路途遥远,唯恐袁夫人想念女儿,不如就让这对小夫妇留下吧!”
此话一出,众人的脸色都变了。这无疑是赤裸裸地告诉他们,要走可以,留人质。
江逸反应最大,若不是被苏云起按着,他差点就要跳起来跟那几个讨厌的大臣理论——刚刚他在庭下看得清楚,这主意就是朱允炆的随行之人出的,朱允炆原本是拒绝的!
云舒却是出奇地平静,他用眼神安抚了苏白生,又对江逸笑笑,平静地说:“逸哥,家里的枣山,山上的菌子,还有十亩地,一年两季的庄稼,总得留人照料,家里确实要留人。”
“要留也是我留,轮不着你。”江逸冲动地脱口而出。
“世伯和小叔还要逸哥和大哥照料,还有小宝和十三,他们不能没有逸哥、爹爹。”云舒笑笑,“更何况,背井离乡是多大的苦差事?我能留下来其实是在享福。”
不得不说云舒最会戳他软肋,江逸下意识地看向两位长辈和吓呆的孩子们,登时犹豫了。
云舒转过身,恭敬地对朱允炆叩首,说道:“小民有一事恳请陛下恩准。”
“但讲无妨。”朱允炆心里赞赏云舒的从容淡定,语气刻意缓和了几分。
云舒再叩首,“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作主,小民不敢自专。然小民的全家皆要北迁,不知何时能返,是以小民恳请陛下宽限数日,待小民成亲之后,再让小叔出发赴任。”
朱允炆叹道:“将婚事提前罢,袁家那里朕让人去说。”
云舒的肩膀轻轻一颤,几乎微不可察。不管心里如何苦涩,他还是恭恭敬敬地叩头谢恩。
这时候,大山突然说道:“家里不能只有二哥一个人,我也留下来罢。”
朱允炆明显有些烦躁,挥挥手,“准了。”
然后,他不待别人再说什么,最后对苏白生说了句,“小生,你一路保重。”然后,便直接起身走了。
朱允炆一走,带走了大臣和侍卫们,院子里瞬间清静了许多。
朱高炽同样有要事在身,匆匆道别之后,也带人走了。
院里院外乌拉拉又少了一大群人。
江家老少相互搀扶着站起来,个个皆是失魂落魄。
第149章出发前夕
云舒是建文帝点名留下的人质,大山能留下来是建文帝开恩,若是想再多留人,却是不能了。
走,山高路远,前途必会多险阻;留,则会处于监视之中,处处如履薄冰。无论是走是留,都不会太轻松。
最难的还是分别,尤其对于江逸而言。他没有安土重迁的观念,却舍不得一家人分开。
然而,面对强权又实在无可奈何。
好在建文帝看在苏白生的面子上,又下了一道恩令,允许一部分人事先过去安置,其余人可稍后出发。
传令官点明要求,江池宴、苏白生、江逸和苏云起必须在第一批离开的名单里。
江家人松口气的同时,心里也稍稍感激,想来这也是多方势力拉锯的结果,无论如今于他们有利。
至少,孩子们可以晚走一步,不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陪着他们风餐露宿。这倒让江逸放心不少。
建文帝只给了他们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里,江家上下要忙着准备云舒的婚事,要安置家里,要与亲朋好友道别,还要准备出行要用的东西。
好在,袁绣娘懂事,得知这一结果后,虽慌乱了一阵子,却没有丝毫抱怨。
嫁衣赶不及做,她就私房钱雇了针线坊的师傅帮忙,她自己则专心绣云舒那件。
袁铭铖也稳重会做事,不足十天的工夫,通知亲戚,准备席面,布置闺房,同江家派来的管事做交涉,样样都打点得宜。
若不是他出身清流,性格又刚正不阿,以他的能力,不至于在闲职上混日子。
正月二十五,云舒就把她的新娘迎进了家门。
婚礼虽有些仓促,却样样没有短缺。
整整三十桌席面,上的全是鸡鱼肘肉的硬菜。刚过完年,大伙虽不像平时那样馋肉,却也没有哪家舍得这样吃。
更何况还有冬天囤起来的南瓜、山药,以及新收的一茬菠菜,这可都是新鲜东西。
最后的汤菜,男席上的南瓜疙瘩汤,女席上的红枣山药粥。
主席上的酒用的是余家送的十八年的女儿红,也算难得。
再加上江逸亲自掌勺,菜品样样做得华丽精致。这样的席面即使放在京城也让人挑不出错来。
那些跟着女方过来送亲的陪客们,原本来觉得袁家小姐嫁到乡下可惜了,如今看到江家如此阔绰的席面,没仅没有了最初的轻视之心,反而多出几分羡慕,直说袁家攀了门好亲戚。
不管是有意无意,这场亲事办得也算是长了脸。再加上建文帝有意补偿,一时间袁铭铖在朝中的处境明显好了许多。
说起来,宴席的成功少不了江池宴和苏白生亲力亲为以及江逸和苏云起也上下打点,实际上多少有些补偿云舒的意思。
云舒自己却没有丝毫怨忿,经历了这么多事,他是成长最快,也是小辈之中最看得开的一个。
洞房中,红烛映照。
云舒手执秤杆挑起红盖头,对上一双灵动的眼睛,不由地会心一笑。
好在,一家人都平安无事。
好在,他求到一位心仪之人。
夫复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