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
苏凤仪下令道:"何锐,自即日起你就是粮草专使,三军粮草全部由你负责,若迟了半日,就提头来见。"
何锐上前领旨,"太后放心,臣必尽心歇力以保我军粮草充足,全心作战。"
苏凤仪点头又道:"为防战事起后各大诸侯派在京中的内应作乱,自今日起京中进入紧急状态,派人彻查所有可疑的人。为防内奸,宫中的安全,暂由天朝太使府的兵士负责,你们以为如何?"
众臣无不称是,心中对这位太后更是佩服不已,暗呼厉害。
苏凤仪采取这种放权政策,使得张远浩无比感激。而其他诸侯必不能像她这样将军权如此交给别人,必会对军事调动中处处干预,那么在作战时的灵活度和应变能力就远不如张远浩了,种种天时地利人和尽失,想不败也难。而苏凤仪也不是那种不懂政事,盲目让王权旁落的人。她调何锐负责押粮,固然是为了战事顺利,但对她本身也是保障。粮草是三军的命脉,由这个绝对的亲信掌握粮草,别的人无论手上有多重的军权,也不能反叛她。而她调太使府的人护卫皇宫更是为防先皇一死,她一个女人执政,万一发生变乱之故,天朝的官兵百分之百忠于她,有他们在,京中宫内,谁也作不起乱来。别人更没有机会重施故伎,派人行刺她,令前线的军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作战。
这样一个女子真是让人不能不服,就这样苏凤仪初次独掌朝政就令得群臣惊服。
但在这朝中心情最复杂的人是张路靖,他素知苏凤仪多才,今天才真的看到她临朝理政的本事与能为。这样的人自能令国家安定昌盛,他本该为自己的国家高兴,可不知为什么,心中却暗有隐忧。
他在沉思中一抬头,看到苏凤仪正在用一种奇异的目光望着他,心中不由一震,忙又低下了头。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想些什么,却直觉地怕苏凤仪从他眼中看到他的心思。
苏凤仪淡淡一笑移开目光,张路靖不知道苏凤仪已经看出了连他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心思。
时光辗转,七年岁月也不过是一眨眼之间而已。苏凤仪扫平了各地诸侯,天下一统,国势昌盛。苏凤仪本人治理国事也是得心应手,群臣称颂。至于苏凤仪内心可有伤心痛苦,就非旁人能知的了。
也许只有从小侍奉她的侍玉明白她的心思。因何锐在战事中建功甚伟,苏凤仪加封他为侯,如今的侍玉已成为侯爷夫人了。苏凤仪更与她结为姐妹,写信去天朝求封。中原皇帝因为这个干公主竟能在异国做下如此大事十分得意,给一个封赏又不损失什么,痛快地封侍玉为郡主。如今的侍玉已是人上之人,再非昔日的小丫头了。
苏凤仪唯一的女儿取名为张梦枫,也许是为了纪念心中一个永不能实现的梦幻。苏凤仪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她一直在尽心地将自己的才华教给张梦枫,并尽力竭养她自立自主自强的性格。但就是这个女儿她也不常让她在自己身边,往往让她到侍玉家中去玩,并且让她认侍玉做义母。
侍玉因有天朝郡主的封号,如今倒也受得起。她与丈夫都极为喜爱这个小公主,小公主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住在那个充满亲情味的侯府,胜过了处处要受拘束的皇宫,也因此苏凤仪的生活还是大多处在孤独中。
人们对这个精于治国的女子完全不了解,都不明白这个从不哭泣流泪的女子心中在想什么?人们只知道,这女子聪慧刚毅,于朝堂上,杀伐决断,震慑群臣。人们只知道,这女子,自七年前丧夫之后,常常病痛缠身,请了举国良医来治,甚至派人远去天朝寻访名医,服用过无数下面献上来的养身至宝,也不见好转。人们只知道,这女子,对先帝情深义重,至先帝逝世后,在七年间,竟多次于国库拨重金,修膳先帝陵墓。
人们也同样知道,这女子,总揽大权,恋栈权位,皇上已经年满弱冠,她竟仍以积威相胁,不肯还政。多年来,她不让身为皇上的张路靖有任何参政的机会,处处压制他,让他这个皇上只成为一个摆设。
作为皇上而且已到了亲政的年纪的张路靖则一向对苏凤仪恭敬无比,不敢有半点违抗,或许在苏凤仪积威之下也已经认了命。
但是忠臣义士仍然为这位皇上费尽心思,也有人大胆上书请太后还政于皇上,无不被贬于偏远之地,甚至有几个特别大胆直言的被下了狱。剩下的人大多不敢多口,只拼命向太后示忠,表示对太后的忠诚无以伦比,认为皇上根本不足以理政。暗中或有几个忠直之士也不敢再明来,只暗暗向皇上表示忠心,等待时机。
这一日正是张远枫的死忌,苏凤仪令满朝文武随皇上与自己去皇陵参拜。
于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起程了。
苏凤仪特令皇上张路靖与自己同一辆马车相伴,说说话,把其他下人都打发出去了。张路靖正为自己的大计划而紧张万分,又不能不应付苏凤仪,人在马车里,心却不知在哪里。
苏凤仪望着他,心中暗笑,"皇上在想什么呢?"
张路靖忙道:"儿臣思及父皇,所以有些伤神。"
苏凤仪淡淡一笑道:"皇上虽然伤神,做事还是不差的,秘召人马要趁着你父死忌之时归政,又联络了朝中不少臣子以待突变后安定局面,计划得十分周详。"
第31节:凤仪天下(31)
张路靖全身一震,第一个想法是扑上去,把这个可怕的女人掐死,但一看到苏凤仪威严的眼神,在积威之下竟不敢造次。
他这几年早就暗中筹划对付苏凤仪了。他不愧是张远枫的儿子,聪明过人,加上苏凤仪这个无形的威胁更使他倍加发奋,平时交给苏凤仪看的课业平平,实际上他努力地读史学识,苏凤仪虽不让他有机会过问政事,可他每日与苏凤仪同时听政,也从苏凤仪身上学到不少治国之道。他暗中联络朝中忠良,又刻意结交手中掌军权的将领就是为有朝一日扳倒苏凤仪。
好不容易这一次苏凤仪要离开防卫重重的京都,正是他下手的机会,他安排好一切,却想不到全在苏凤仪的掌握之中。
苏凤仪看到他惨白的脸色笑道:"你想对付我也无可厚非,但你完全可以发动兵变,将我囚禁,为何全不念我当年教导你,又为你父平定诸侯,报却大仇的情分,而想杀我,这未免太狠心了一点。皇上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张路靖心中暗惊,看来她对自己的计划了如执掌,不由长叹一声:"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只是我母亲人已老了,对你也没有什么危害,请你念在父皇对你的情分上不要伤害她。"
苏凤仪欣慰地一笑,"不愧是你父皇的儿子,敢做敢当,也还有几分英雄气,面对生死关头也还记得母亲,可见并非恶毒之人,把国家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张路靖听得一愣。
苏凤仪取出一本册子道:"这是我暗中记的忠奸录,其中有所有向我效忠,把你这个皇上扔到一边的小人,他日你亲政之后要将他们一一斥贬。另外也记了所有忠于皇室,冒死直言为你亲政进本的忠臣,我将他们俱都贬斥,你亲政后要将他们提升,官复原职,多加慰勉,他们本来对你忠心,重恩之下定会对你鞠躬尽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