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起义
而后将弓弩分下去,人手一把,教他们使用的方法。
为了以防万一,每个人还随身佩带一把大刀。
这样,就算不幸遭遇了,近战的时候还能还手。
众人武装妥当之后,徐四海立即带着他们出发,来到山贼巢穴的山脚下面。
上山的路只有一条,徐四海让人将两门火炮分别藏在两边的林子里,炮口对准山上,各派两个可靠的人拿着火捻子提前埋伏着,一旦强盗下山,立马点火放炮。
至于剩下的人,则在徐四海和李申的带领下,佯装进攻,将王得仁引出来。
见他们果然只来了不到二十个人,王得仁一脸不屑,当即招呼所有手下,打开寨门冲了出来。
徐四海见状,立马带着人撤退。
同时发出信号,让那两名火炮手开炮。
那两名火炮手连忙点燃导火线,炮弹冲天而起,如同雷电轰鸣,声势浩大,落在山道上面,炸出两个大坑。
动静闹得不小,但一个山贼也没有伤到。
不过,王得仁率领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看到火炮,还以为是官府的人来了,当即乱作一团,还没有开始打,士气便先溃散,个个争先恐后,急着逃命,全无斗志。
第二轮火炮随后落下,依旧是与原本瞄准的目标有所偏差,但因为山贼全都散开,目标反而一下子扩大,反而让他们打中了不少人。
王得仁这边,并不知道火炮的攻击,都是随机的。
见火炮的杀伤力如此之大,还以为真的是官府的人来了,心中再无战意,立即骑马逃跑。
他这一跑,没有人指挥,场面更加混乱。
徐四海等人见状,当即使用弓弩,配合大炮,攻击山贼。
山道上,倒下来的尸体越来越多。
这场战斗,最终以徐四海等人的胜利结束。
从此,徐四海名声大振。
避乱逃难的人,都前来投奔他。
徐四海手底下,聚集的人马越来越多。
到了最后,达到了千人之数。
而他,也俨然成了一县之主。
在县城里,说一不二。
大事小事,全都需要听取他的意见,才能执行。
徐四海喜欢这种手握大权的感觉,但他也知道,他不是朝廷委任的官员,一旦上面派人过来,接管县城,他便会失去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这对人马。
他不想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这一切,更不想像其他人一样,沦为乱世之中随波逐流的平庸之辈!
他想要在将来有一番大作为,他想要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李申,询问他的意见。
李申其实也早就觉得齐皇荒淫无道,乱世不久之后就会到来,现在正是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
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带着队伍造反。
但造反需要名义,不能说反就反。
于是,徐四海便谎称自己是天帝之子,下凡替天行道,推翻齐皇的暴——政,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为了让人信服,他还特地买来一条红色鲤鱼,在他的肚子里塞进去一块绢布,里面绣着他的身世。
随后,他收买了一个钓鱼翁,让他假装从河里钓起来这条鲤鱼,将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徐四海年轻的时候,就有豪侠之名,一身正气。
现在,在他的有意推波助
(本章未完,请翻页)
澜之下,众人越看越觉得他面相不凡,很有可能真的是神仙降世。
这件事情很快传开,徐四海得到了更多人的追随。
他自称为白帝,封李申为兵马大元帅。
那二十个跟随他攻打王得仁的壮士,则分别被他授予将军的称号,每个人赏了两个奴婢做老婆。
徐四海一边练兵,一边加固城防,隔绝县城与外界的联系。
他要求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加入到军队当中。
有人反抗,他便立即将其杀掉。
死后将头颅挂到城墙上,警示众人。
城中之人,对他又敬畏,又害怕,反对的声音,渐渐没有了。
城防稳固之后,徐四海开始向每家每户征粮。
但城中刚刚经历过太平教叛军的洗劫,还没有恢复元气,家里只剩一点口粮,勉强果腹,哪里还有余粮可供上缴。
征粮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收上来的粮食非常少,根本就不够军队征战所需。
徐四海没有办法,只好派出去几股小部队,美名其曰练兵,其实就是攻打那些小山村。
不shā • rén,只要粮食。
但要了他们的粮食,与shā • rén并没有什么不同。
徐四海这么做,引起了一部追随他的人的不满。
不少人趁着外出征粮的机会,偷偷逃走。
对于逃兵,徐四海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他们人虽然逃了,但他们的亲朋好友,统统都被抓起来,斩首示众。
徐四海的这一举动,震慑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士兵。
随着收缴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徐四海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开始挥师北上。
队伍出发之前,徐四海找来所有部将,众人在一起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商讨北伐大计。
最终,他们一致决定,先不要和官兵硬碰硬,而是壮大队伍,保存实力,在徐徐图之。
他们一路尾随太平教叛军,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捡漏。
在太平教攻占过的城池里面,不少人对他们恨之入骨,徐四海利用这股仇恨,将他们骗进自己的队伍之中。
等到他们得知真相之后,已经上了贼船,只好跟着他一起北上,没有别的选择。
就这样,徐四海一路上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队伍的人数,很快达到一万人。
人数在增加的同时,粮草的补给却跟不上。
徐四海没有办法,只能提前改变计划,开始进攻那些没有被太平教攻打过的城市。
他们攻打的第一个县城,叫昌平。
徐四海听从李申的建议,先派出一小队精锐,混入流民当中进城,让他们将城门打开。
而后率领部众攻进去,打了城中守卫一个措手不及。
徐四海首战告捷,军中士气大增。
半个月之后,再次率领部队,攻打一个叫做南皮的县城。
因为昌平一夕之间被灭,南皮守将对徐四海心生畏惧。
徐四海的部队还没到,他便先带着家眷和亲信逃跑。
城中没有了守将,士气溃散,士兵也跑了一大半。
余下的人马,虽然竭力阻挡,但还是打不过徐四海的大军。
半天还不到,南皮城就被攻下。
徐四海吸收了乱军,军队人数达到一万两千。
接连打了两场大战,徐四海想要休整几个月,好好整编一下人马,但李申却认为,眼下正是部队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再攻打几座城池。
徐四海听从了李申的建议,带着部队继续出发,连续攻下三座小县城,部队人数达到了两万。
徐四海五战五胜,信心大增,再加上手底下精兵强将无数,不再满足于攻打这些小县城,便召集群将,想要攻下昌乐县这座大城,作为临时的据点。
在场之人,全都信心满满,没有一个反对的,只有李申站出来,说军队人数太多,需要整合一下,不宜再发兵攻城。
徐四海正在兴头上,听到李申这么说,不由感到大为扫兴。
但李申说得也有道理,他便答应攻下昌乐县之后,再停下来整军。
李申虽然不赞成,但徐四海毕竟是主君,决策权在他手上,而且他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点头答应。
昌乐城不比其他小城,城中拥有一千名正规的守备军,还配备四门火炮,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各一门。
徐四海的部队人数虽然很多,但昌乐城守将占着地势之利,据城死守。
徐四海派出多支部队,从四个城门同时发起进攻,一连打了三天,非但没能将其攻下,反而损失了将近一千人。
李申建议先将昌乐城围住,围而不攻,待城中粮草耗尽,士气低迷,再派人进攻。
徐四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他觉得自己手底下有很多士兵,很多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跟着他打仗。
他不需要这些酒囊饭袋,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拿他们当炮灰,在消耗昌乐城守军的同时,也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将他们处理掉,节约一些军粮。
徐四海没有告诉李申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这虽然是为了大局着想,但在心里想和说出来是两回事。
如果说出来,难免会让李申觉得他是个冷血无情的人,让他感到心寒。
但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作为这支部队的统治者,他需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以他对李申的了解,他绝不会同意他这么做。
所以,徐四海只能装糊涂,继续派兵攻城。
最终,徐四海付出了三千人的代价,攻下了昌乐城。
因为这场战役打得太久,死的人太多,昌乐城虽然成功攻了下来,但士气大降。
为了鼓舞士兵,徐四海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允许他们在城中自由扫荡三天三夜。
只要不要对自己人动手,无论他们想做什么,都随便他们。
这一决定,让一度低迷的士气,瞬间变得振奋起来。
李申再次站出来,表示这么做,和强盗没有什么两样。
他劝徐四海,得人心者,得天下。
他应该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应该这么放纵自己的军队。
徐四海认同他说的话,但他说这一战死伤惨重,士兵们是人,不是战斗的机器,如果不做一点什么事情,补偿一下他们,让他们尝到打战的好处,以后谁还会替他卖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