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立深情人设的书生
无论是从朝廷的邸报上,还是从老朋友的信里,曹承安都知晓了土豆的产量之高,只是这东西推广了没多久,只有京城周边的几个省有,像安奉这样的偏远之地,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轮到。
蒋男爵曾经是粮衡署的典署,负责土豆的试种和推广,如此大才到了他安奉府,不把人请出来,那就不是他曹承安的性格了。
蒋父被儿子科普过,知道这位知府大人是海内外有名的大儒,也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一位清官、好官。
虽然他也是见过皇上的人了,可这样传说中的人物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的请他出山,他实在是无法拒绝。
好歹他也是朝廷的男爵,领着皇上给的俸禄,若是能帮到安奉府的百姓,也算是报效皇恩了吧。
蒋父关于土豆的知识都来源于儿子,所以问题绕来绕去,最终还是绕到了蒋修这里。
在安奉种植土豆,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播种的时节与京城不同,在京城可以一年种两茬的土豆,但是在安奉只能种一茬了,而且是冬季播种。
水田肯定是不适合种土豆的,若要种植土豆,得到水淹不到的地方去。
在蒋修看来,安奉种土豆能够带来的效益不大,要想真正改善百姓生活,还得是曹公的法子——治水。
不过,既然父亲想试,那就买上几十亩地势高的田试试吧,在冬季种上一茬的土豆,也能让不少人填饱肚子。
乔贞娘和父亲一样,父亲是走哪儿把青云书院开到哪儿,她这次也把医馆带到了安奉。
本来是想仿照京城,把医馆建成女子医馆的,但这里跟京城又不同,比京城开放,也比京城更缺郎中。
在这里,乔贞娘第一次收学徒,都是七八岁、bā • jiǔ岁的小孩子,有男孩,也有女孩,全是去年水灾没了父母的孩子,被曹公安排在衙门当差,或打扫卫生,或做饭,或洗衣服……以求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
衙门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曹公是在拿自己的俸禄养着这些孩子。
乔贞娘索性就从这二十几个孩子里挑了十几个,收为徒弟,剩下的七八个在衙门当差,就不需要曹公再额外掏银子了。
*****
蒋修是惯会偷懒的,虽然从曹公那里‘抢’了不少差事,但慢慢总能让他安排下去,或分给得用的下属,或找到新的劳动力,反正这些差事不会一直堆积在他这里。
衙门缺能写会算的人,去府学找,去州学找,去县学找,安奉府的学子不够,那就去隔壁府,把范围扩大不就成了。
至于如何把这些学子吸引来,不需要银子做报酬,读书人谈钱多俗,要谈还是谈‘学会’。
蒋修托岳父以青云书院的名义办了一个学会,学会的主要活动便是‘讲学、答疑’。
名满天下的大儒——曹承安先生坐镇,蒋修这个状元郎也在其中,还有青云书院的院长乔平之,这是教出过状元郎的人,在京城开过书院,教书育人多年,本身还是二甲进士。
每一次教学、答疑的精粹,还会被记录成册,卖给书坊,全省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