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女生 >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 > 240、钟表

240、钟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端过训练有素的侍女递来的茶盏,将上面用茶粉画出的兰草夸了又夸,等侍女走了,紧张的背脊才松缓下来。

再多说几句,他就要露馅了。

说来也是奇怪,齐国各处寺庙和食肆里流行起的斗茶品茶之风,好像一夜之间爆发出来,走到哪里都有人聊如何品茶更符合古意。

初次见到这样饮茶时的经历还历历在目。

在他夸完新的煮茶法香味醇厚回甘后,一起玩的齐国士族子弟神色微妙,“咦,杜郎竟不知吗?这是从古籍中新得的制法,听说前朝宫中也这般饮茶。楚国文风兴盛,收天下大半之书,应是一时忘了吧?”

听上去是给他台阶下,但杜小郎就是觉得说话的人看着他眼含嘲弄。

被人夸奖后再说起茶的来源,连他自己也要怀疑,是不是自家能力尚不够格,被王谢高门拒之门外,不曾告诉他们这样优美又美味的饮茶享受。

这里的习俗与楚国习俗大相径庭,饮的茶也不似茶膏茶饼,而是茶粉干茶叶,偏偏不管问谁,都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这是从古籍里找出来的饮茶法。

在楚国不曾见过的事物,在齐国见了不少,但明明没见过的,却被人当做是楚国也有的东西,杜小郎一时竟不知该认下还是否认。

最后他自然是认下了,还专门花了大价钱,派了身边最漂亮的侍女去寺中学习煮茶方法。听说最具禅意美感的,就是各个寺庙的煮茶手法了。

隐隐作痛的脸还烫着,杜小郎啜饮一口茶,厅中圆形高台上的新一次竞价正式开始。

这次推上来的是一个一人半高的大物件,随着它的出现,嘀嗒嘀嗒的声音也在被窃窃私语笼罩的竞价厅中出现。

奢华却不奢靡的设计,秉承了天工坊出品的一贯特征,出现即吸引走所有人的视线。

揭开上面的罩布,旁边负责解说和引导竞价的青年满脸带笑。

“各位,本月天工坊竞价宝物是——福禄送寿钟表!”

钟表?

这是什么?

在座所有人只听过礼乐编钟、圭表和寺院里的大钟,可两个字放在一起,怎么就这么让人听不懂呢?

杜小郎捕捉到关键词,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老天要我送给祖母的寿礼吗!”

有着奇怪的“钟表”名字的大物件,最下方的金色小锤不断在透明罩中摆动着,绕着透明罩用宝石和金丝铜丝勾勒出鸣鸟和松柏形状,葫芦藤从最上方垂落,藤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寓意甚好。鸟和植物栩栩如生,漂亮极了。

上方,一长一短的两根针在圆盘中不停转动,偌大圆盘绘有蝙蝠纹,绕圆盘一圈像圭表和日晷一样,刻着不同的子丑寅卯时辰标注。

每个时辰字迹之间,还有细小的属于一刻的分隔,随着介绍人指出,几乎所有人都能看明白这款大表的是如何用长短指针来指明时间的。

台上的介绍人还在继续说着这件宝物的不俗之处,“……到了正午,此钟表会自行鸣响,声音若钟,因此取了此字。哈哈,我知道诸位都好奇,瞧,现在离正午还有一刻钟不到,我们一起期待一下它会怎么自己鸣响怎么样?”

安阳城的新鲜事多了,但这样的钟表,所有人也是第一次见。有人派出了小厮,出去靠日晷判断一下详细时间,有人窃窃私语,对天工坊的精巧技艺,有了新的认知。

看时间的很快回来了,在介绍人细细说着钟表上每一处设计的特殊之处时,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款钟表对时间的精准把握。就算不能精确到每一瞬,但误差似乎也没有超过一刻钟。

嘀嗒嘀嗒……

正午来临,在钟表中央位置,原本栖在松柏枝上的一只鸟儿抬起翅膀。

当——当——当——

钟声连响三下,悠扬浑厚的声音让人不由得怀疑钟表里真的放了一口大钟。再心中怀疑的人,面对实在的证据,都说不出一句反驳。钟声让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屏气凝神看着钟表的表演,钟声结束,鸟儿放下翅膀,整个厅中只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响声。

这一场属于机械的表演,让人几乎要以为是古老的偃师或传说中的鲁班鸟儿重现于世,不由得屏住呼吸。站在大厅阴影中的唐大匠,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钟表吸引过去时,悄悄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不管是鲁班、偃师还是墨家机关术,都是每个匠人最初学习技艺时,从师父口中听到的传说。

想想去岁,还是普通皇子的襄王在天工坊后院,与他说起著书立传,他还觉得是大言不惭,没想到竟真有这么一天,看到他毕生追求的精巧机关焕发光彩。

竞价人的声音响起:“各位,我天工坊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福禄送寿钟表,底价五万两,黄金!”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弥”小可爱的10瓶营养液,感谢“”小可爱的9瓶营养液,感谢“”小可爱的1瓶营养液,挨个抱住亲亲!

---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战国尸佼《尸子》,在《淮南子》和《宋史》里都有引用,就是基本的空间观和时间观。

机械钟结构其实挺简单的,最简单的就是摆钟,只要有齿轮,然后组成擒纵结构,调试后就能运转,自己也能试着做一下,不过在调试精确度方面会难一些。现在用的精确到分钟的24小时制度严格来说是外来文化,和本土的十二时辰与百刻钟计时并不一致。古代用的水漏和日晷、圭表计时,一昼夜百刻十二时辰,在清朝为了适应利玛窦等人带来的钟表计时,将百刻改为了九十六刻。西方用的十二-二十四小时表达方法,在钟表上延续下来,这里就当做是簌簌的私心吧,现在都是本土“发明”,所以用的是汉字数字和十二时辰、百刻钟计时。

自唐将编钟制改成了暮鼓晨钟,唐在城市中建造专门的钟鼓楼,才开始有时间通知的意义,通知百姓具体时间,便于管理。

不过其实在北宋时期,苏颂等人造水运仪象台已经使用了擒纵结构,后来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水运仪象台以过去的浑象仪为基础,高十二米,主要用于观察天象,靠水力驱动,每层有木人报时,是自动化的天文台,比文中这里设计的结构简单只有设计花里胡哨的钟表有意义多了(咳)但是在靖康时被金朝丢弃,南宋时虽然还有手稿保留,但没法看明白仿造,到建国后才有了进一步研究和复原。古代的高精尖技术在战争中就很容易失传……

至于送钟和送终这种谐音梗的讲究,起码在讲黄道周易这种情况下是不存在的,皇帝收礼都收钟来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