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2章事件
一时间,整个冬日的洛阳,热火朝天,兴建会馆的热情大爆发,不只是官吏,就连商贾,旅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出人出力。
最先修好的岭南馆,承天府广州,岭东府,岭西府,以及安南府,所以规模最大,也是财力最雄厚的。
毕竟是gāo • guān贵族,大都出自岭南。
如西凉府,陇右府,陕西府,长安府,同属于西北,又都比较贫穷,所以共建了西北会馆。
而富庶的江西,江宁,则自建会馆,财大气粗。
由此,截止到了神武十二年的夏天,耗时半年,洛阳立起来了十座会馆。
无论是土木材料,还是工匠吃食,洛阳城商贾们吃了一波红利,如果后面大量的士子入住,那带动经济的能力,就非常强了。
说句实在话,在古代,一百个普通人死了,都不及一个读书人死去来的影响大。
无他,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最起码也是个中等之家,寒门出身,他们的家庭本来就影响大,自然而然,让读书人的身价倍增。
像隋唐时期的科举,培养一名读书人,名师费就算了,哪怕最起码的书本费,每年就得耗费数十贯。
而且,这东西,就跟中彩票一样,全国成千上万人,也仅仅每次只有数十人中榜,许多人属于通赔,盈利的算是少数人。
所以,唐朝的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也是如此,唐宋时期的读书人虽然多,但依旧显得稀少,识字率普及最高的,还是明朝。
而,原因为何?
遍布全国的私塾?还是官办的社学?
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全国建立官办学校,中央是国子监,府为府学,州为州学,县为县学,一次性遍布全国的官学超过了两千所,每年在读的读书人,规模达到了三万六千人。
但这,也只是推进罢了。